信息网络中心
  学校主页旧站首页中心简介新闻公告信息化与教育网管法规网络导航资源下载网络办公远程在线  
网络服务
+ 有线网络接入服务
+ 无线网络接入服务
+ 身份认证服务
+ 一卡通服务
+ 办公自动化服务
+ 网站服务
+ 校园邮件服务
+ 故障报修流程
+ 虚拟服务器服务
+ 防病毒服务
【访 谈】陆昉:iMOOC引领复旦大学教学改革
时间: 2014/10/31 11:04:23  点击: 次 来源: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4月1日,复旦大学首门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正式上线Coursera平台。该课程是复旦大学与Coursera合作的首次尝试,开启了复旦大学“拆下大学围墙”,直面MOOC时代的危机与挑战,探索创新教学模式的历程。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告诉记者,发展具有复旦特色的MOOC,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习成效,重点是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与推进混合式教学改革,而非做大学不擅长的市场与平台。 师生共同“创造”复旦第一门MOOC课程

记者:看到复旦大学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这门课程在Coursera平台上准时开讲感到非常开心。据了解,为了上线这门课程,学校是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校为什么首选这门课程?

陆昉:选择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作为复旦大学登陆全球MOOC平台的首门课程,是有特定考虑的。首先,因为课程内容本身的质量,教学大纲、内容设计和教学模式,都体现了一定的水准。程士安在讲授《大数据与信息传播》的课堂上,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厘清网络世界中社会人群的镶嵌、连接和涌现的独特规律?网络人群之间的对话究竟是清醒的、现实的,还是在梦呓之中?而产生对话的缘由又是什么?是否有一股无形的内在动因、外在驱动力在复杂网络世界游移?如果有,它是谁?它在哪里?如何测量?如何优化网络信息传播的路径? 诸多有趣的谜底尽在课堂内外。程士安倾力打造的MOOC教学课堂将为见面的、不见面的志同道合者,搭建起一个全方位的教学互动、生生互动的大平台。

其次,用这样一门本身就在探究媒体格局、信息流动规律、传播规律的课程试水MOOC,体现了我们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并行、结合的思路。《大数据与信息传播》结合网络实践剖析大数据时代“人”、“媒体”与“信息”的独特关系和基本规律,将传播学与计算机、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多科学携手,共同探究公共传播、商业传播等领域鲜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程士安教授在实体课堂讲授《大数据与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曾组织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在课堂内外围绕8大话题,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调查访问,经过小组讨论、反复争论、撰写论文,师生共同创造的结晶已集结成书,将于今年4月伴随课程在MOOC平台上线。《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作为一门由复旦师生共同“创造”的课程,上线MOOC平台,迎接MOOC时代的挑战,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再次,这门课程非常适合实践混合式教学,就是线上线下同步、教师授课与学生探究结合。尽管MOOC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它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的程士安就认为,虽然MOOC比原来的网络公开课更加深入,但并不能完全承载自己对课堂教学的全部想法,更无法替代师生间“面对面”的互动与大讨论。不同于其他在线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不仅将精心录制教师授课视频,完成线上教学,还将作为一门混合式教学课程,面向复旦学生开放,提供更符合个体需求、更关注学习成效的学习历程。

作为一门混合式教学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4月1日正式上线后,不仅是一门MOOC,而且在线下将同步开设。第一堂线下课程将以“本科教学公开课”的形式,在校园内向复旦师生开放,并通过现场视频直播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其余课程,程士安教授将与选课学生围绕线上课程的八大主题,展开深入、充分的小组讨论,在Coursera平台上选修课程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程士安教授面对面地沟通。这种“面对面”并不是在一个教室里,而是通过网络。当然,程士安教授还将根据各方的反馈,不断更新与扩充自己的授课内容。不仅课堂讨论的情况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反馈给社会,网络平台上的争鸣与回应也能及时回传课堂,课堂教学讨论与外界的“声音”同步,学生从授课中学习、从讨论中学习、从探究中学习、从观察分析社会中学习,获得更多的激励、鼓励和信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

总体看来,课程瞄准国际、国内的实践及科研的发展潮流,紧扣时代脉搏,融入了程士安教授团队多年的实践、思考与研究成果,将现实教学中采用的“翻转课堂”形式搬上云课堂。

记者:除这门课程外,贵校还计划上线几门课程?

陆昉:目前已有一批文理工医的课程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根据不同的建设周期,预计9月新学期之前,还有6-8门课程上线,同时在校内试点混合式教学,这是第一期试点项目。更多体现复旦特点和优势的系列MOOC课程,目前已经进入了谋划阶段。复旦已经加入U21联盟的MOOC计划,会在适当时候推出合适的英文MOOC。

四个聚焦凸显复旦MOOC特色

记者:与其他高校所开展的MOOC相比,贵校MOOC有何特色?

陆昉:自2012年美国媒体将大规模在线课程命名为“MOOC”以来,MOOC已经在全球虚热了一阵。“虚热”的背后有两大动力,一是互联网资本试图改变教育面貌,谁能找到MOOC的盈利模式、开拓出新市场,谁就可能造就千亿美元级的企业。二是媒体的宣传,认为MOOC可能重构高等教育秩序,甚至提出了“大学末日”预言。围绕MOOC,国内外的教育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我们认为,要在虚热之中、浪潮之后冷静下来思考,发展MOOC不能急于赶潮流,搞简单的“拿来主义”,也不能消极回避,而是要认清中国高等教育的处境和国情,明确中国大学的定位和优势。

在校内,有一些老师提出复旦的“iMOOC”(“爱慕”)概念。所谓i,我的理解是internal,有内在需求、内在动力的MOOC。简单地说,iMOOC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MOOC为我所用。iMOOC有四个聚焦:一是聚焦于课程内容。MOOC的正面意义不仅在于提供给校外学习者优质的学习资源,更在于通过MOOC促进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课程质量才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提供优质的课程才能让更多的学习者满意。中国大学要在全球MOOC格局中有一席之地,要在互联网经济大潮下有立生之本,靠的都是高质量的课程。因此,比起花大力气发展MOOC平台、为MOOC推广中国市场,复旦更加关注MOOC的内容建设与校内的教学模式改革,未来或将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平台作为载体,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总体看来,内容才是发展MOOC的重点,引入混合教学模式,做好准备,才能将复旦的各类课程随时接入适合不同人群的平台。复旦将在参与大规模在线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做出更深入的探索,努力为更多复旦大学和其他中国高校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精细化课程,并向全社会的广大学习人群分享优质学习资源,不断提升复旦校园教学质量、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满足社会学习需求。

二是聚焦学生的学习成效。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学习规定的内容。上一轮在线教育热潮视频公开课造就了一些明星教师,但这一轮MOOC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建设在线课程,不是拍摄流行视频,不是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形象包装工程,学生和学习成效必须始终放在第一位。在发展MOOC的过程中,从教师到学生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已有的教学和学习观点。学生在线上任选时间和个体进度进行基本知识的学习,师生‘面对面’的课堂时间则用于支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直接增加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与个性化沟通,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成效。

将MOOC资源引入传统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将有助于复旦探索大学教学模式创新,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复旦发展MOOC,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高校教与学的特性需求,把MOOC作为教师优化和完善教学模式、学生灵活和改善学习方法的辅助手段,充分结合师生教与学的个体需求,打造适应高校学生个性发展的优质课程。

三是聚焦于混合式教学改革。我们加入全球平台、获得运用全球MOOC资源的机会、发展自己的MOOC课程,很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抓住契机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同步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复旦学生能从全球学生共同学习中获得更大受益。所谓混合式教学,网上教学视频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关键在于线下的师生交流和互动。网络的学习,学生是个体化的、相对自由,但真正的学习需要智慧的碰撞,所以线下交流是MOOC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四是聚焦于课程背后大数据的教学研究。现在的MOOC教学,究竟能起到什么样的效果,究竟有多大影响、多大变化,这是需要我们研究的。要研究学生学习的行为,为促进复旦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提供有力支撑。发展MOOC,不能只有线上教学实践,而是要在扎实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路径,引领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

总的来说,复旦的iMOOC,是以内容建设为抓手,以混合式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大数据为支撑,MOOC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同步开展,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为当前目标,带动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我们只做自己擅长的事、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益处的事、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事。

创新机制确保MOOC平稳发展

记者:为了确保MOOC平稳发展,贵校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MOOC的机制是什么?

陆昉:去年7月,我们与Coursera签订了合作意向书。一方面把复旦的课程推向社会,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希望引领校内的教学改革,使在线教学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把MOOC建设纳入常规的教学体系。经过一个学期的认真准备,这门课程以及后续课程不仅将在校外MOOC平台上推出,也将在校内开放。之后经过反复沟通,最终与Coursera达成一致意见,在去年年底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迈出了与校外平台合作的第一步。

在校内,我们一是依托学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校园信息化办公室等,成立了复旦在线课程建设与研究小组,聘请蒋玉龙教授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复旦iMOOC建设小组负责人,以MOOC建设为契机,加强对复旦在线课程的整体规划。二是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教学研究和教改激励项目”为抓手,设立“MOOC课程建设实践”项目,汇集了一大批有意进行教学改革和在线教学的复旦教师,边讨论、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他们多次研讨、反复论证上线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模式,同时也策划配套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就学习者行为和学习成效开展研究探索。

记者:考察当前中国MOOC的发展形势,您认为我们应当注意什么?

陆昉:我觉得大概有两点要引起我们重视。第一,发展MOOC、推动教学改革还有许多观念需要改变,会有一个较长的周期。学校如何落实以学生为主,如何激励老师投入这样的教学改革,都需要切实措施。教师要转变观念,把教学转变为教育,在教育中起到引领作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以前教师只要讲授内容,现在还要回答学生和校外学习者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挑战。学生也需要改变,要从习惯于应试教育和听讲模式,改变为主动学习。根据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的数据显示,学生在线学习会走向两极分化,一部分如鱼得水,一部分学习效果则不尽如人意。随着MOOC的成长,也会不断暴露出新问题。最终MOOC长成什么样子,目前没有定论,但值得期待。

第二,国内发展MOOC有很好的前景,但需要更好的机制。随着高水平高校MOOC规模的壮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其他人群的能力将会不断增强。例如,可以通过共享课程平台减少地区、校际教育的不平衡性,提高中国各层级大学的普遍教学质量。 可以通过大学预修课的形式对基础教育产生影响,通过更广泛的MOOC平台服务于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但要达到这些目标,都需要机制创新。政府、市场、大学和社会的力量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各方的优势要充分利用起来,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缺位。

总体来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的正式上线,标志着复旦大学就如何建设MOOC、运用MOOC、发展MOOC已形成了校内共识,有了自己的思路,并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未来,复旦怎么利用MOOC发展的契机,提高教育质量,开展探究式学习,推进教学改革也非常让人期待。(北京报道 本刊记者/宫玉玲)

专家简介:

陆昉,男,汉族,1957年6月生于上海,江苏无锡人,教授,博士,中共党员。197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2年研究生毕业于物理系微电子专业并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1995年获复旦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晋升为教授。1986-1988年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做访问学者,1996-1998年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曾任复旦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教务处处长、校长助理。现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上一条:【名家讲堂】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 主讲:李天顺 下一条:【名家讲堂】教育信息化与提升综合国力 主讲:倪光南

关闭

 
 
版权所有:兰州城市学院信息网络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2014-2020
校本部网络服务电话:7684686   培黎校区网络服务电话:4919053   网络服务投诉电话:7601269